把自己送回自然‧與自然對話

 

《把⾃己送回⾃然_與⾃然對話》覺察⾃己在那裡,就會成為森林的⼀部分 

「為什麼要把自己送回自然?你會聽到千百種理由。」 細究理由,都是希望在自然裡找回身體細微感知的能力。 3場紙上攝影展,為了走進動物時區、在高山與夜空的抹香鯨相遇、通往存在的旅程; 6篇自述故事,為了生態教育引導、對山居生活的嚮往、單純想念自己。 不要趕路慢慢走,有時候「坐在那裡就好」。

 

身歷其境的漫畫_與自然對話

走在自然裡的時間,大部分是安靜的,行者反而可以好好感受到自己和周遭的一切。
人們在不同的時空背景、原因之下來到這裡,希望透過漫畫時空交錯呈現,帶著大家想像在自然裡找到自己怡然自得的可能。

 

 

 

出發前先來場「紙上攝影展」

在花蓮的生活因為離自然很近,就有更多和自然交織的可能!有人放假就往山裡去,有人看到野生動物眼睛就閃閃發光,也有人不管在山上或海上都會抬頭仰望星空。

「紙上攝影展」——邀請生活在花蓮分別喜歡生態攝影、登山健行與天文的夥伴進行策展,以自述書寫方式搭配本人攝影作品,和讀者分享他們與自然互動、在自然裡的感受。

 
〈走進動物的時區〉

我們帶著自己的時間進入野地,將時間用數字分開,把欲望投入其中。一位探勘登山者的路是一條線,一條橫斷或人們未曾踏足的線,然而野地裡有著古老的居民,牠們的感官以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方式延伸。

 

 
 

 

6個故事開啟探索之路

在採訪的過程中,夥伴們也會找尋各自嚮往或相關聯的受訪對象。喜歡引導解說與生態教育的夥伴選擇採訪當年引路的恩師,崇尚自然而移居花蓮、或是田野調查關注布農族文化的夥伴們,採訪居住在山林的原住民,希望喚醒自我對話的夥伴選擇靈境追尋、海岸徒步體驗後的自述。

每篇故事都適時加入了作者在採訪後的感想,作者、受訪與讀者之間,串起一條無形的連結。

 

 
〈 上山返家,回到人與自然的連結 〉

自我探索◎ 對太魯閣族人而言,山林就是生活的場域,與自然共處是一種習慣,老人家怎麼樣都不肯把土地賣掉。我們一家懷抱著崇尚自然的心情搬來花蓮,也希望山林種籽在兒子的心裡慢慢發芽。但是下一代會不會在山林中生活,誰又能說得準呢?也許哪天孩子有需要親近自然,就會想起爸媽曾經教過的。

 

 

 

攝影師也加入紙上攝影展體驗

平時大多拍攝商品、人物與活動的攝影師林靜怡,因為今年「把自己送回自然」的主題,兩腳跳入了野地,體能充沛的她,扛著攝影裝備在古道探勘、森林護管、編輯檯瓦拉米之旅等行程中為我們留下最經典的畫面。從未嘗試生態攝影的她,也在採訪過程中和生態攝影師白欽源產生有趣的交流,在夜空之下的白鮑溪玩得不亦樂乎!

以一年攝影工作為第三冊的編輯體驗主題,攝影師的心路歷程,讓人好笑又感動。

 
〈 編輯體驗‧一直在路上 〉

接觸到生態攝影的世界

像是出來玩,沒有太多限定的畫面,拍拍開心的夥伴和認真工作的受訪者,也拍著可愛微小的動植物,喜歡用微距鏡,把他們微小的世界,放大到一個大宇宙。

讓我印象深刻的受訪者有很多,同為攝影師的白欽源(魯夫)是其一,在溝通上有專屬的鏡頭語言,一旁的採訪夥伴完全聽不懂,但我們卻玩得不亦樂乎。我也因此開始注意到,這世界上更多不同物種的美麗生命。

編輯愛說話

〈把自己送回自然〉這一篇的作者東良,同時也是這一屆課程的講師,在他的帶領之下,我們參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七星潭徒步體驗,從立霧溪走到奇萊鼻總共18公里,中間偶爾穿插夥伴們設計的互動活動,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拿出手機,只有當下的時空。

最令人難忘的,是每人拉開距離獨自行走的時光,踩著沙灘、大石頭的觸感,海浪撞擊海岸後崩落帶走小石頭窸窸窣窣的聲音,一切變得好鮮明。

少了讓人分心的複雜社會運作,感官與心得以安放在當下,是難得的「與自己相處」的感覺。

 

《把自己送回自然》第一冊介紹請點我

《把自己送回自然》第二冊介紹請點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