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土不二 從吃開始

 

它的源頭是因為我們對土地與農村的熱愛。 

《身土不二,從吃開始_尋找善待人與土地的好食物》,由花蓮的實踐者分享對食物、土地、人們的想法,可以說是「與食物最相關者」的共同心聲:請大家一起來關心「吃」這件事。我們想到好食物,會希望從耕作起就與環境友善共存,農夫以合理價格出售、照顧消費者健康,形成良善循環,就是身土不二的生活實踐。 

 

種植—順應天地,滋養生命

我們吃的食物從土地上來,希望可以帶讀者走進友善耕作的環境,讓讀者想像你真的身在其中:眼睛所見不會只有食物,彎下腰土壤裡有鑽來鑽去的小動物們和蟲鳥們。

實際訪問花蓮樸門永續生活設計、秀明自然農法、活力農耕農法、各式有機農法等友善土地耕作方式的農夫,以及協力共耕、精準計劃生產、有機育苗、友善畜牧的生產者,看完會感動於小農如何運用智慧,照顧好我們與共享的地球。

本篇特別搭配各農法核心理念與循環方式跨頁插圖,輔以簡易文字說明,希望和讀者一起瞭解食物的來源與農法的智慧,充分發揮選擇食物的權利!

〈樸門永續生活設計・照顧地球、照顧人、分享多餘〉

「給作物很乾淨的土壤與環境,它們會依照自己蓄積的養分,結出適合大小的果實,誠實地反應真實風味。我的鳳梨不只甜美,風味還非常地有層次!一吃就上癮。」廖美菊曾經因為過於忙碌,沒有時間好好照顧農場,考慮要放棄時,聽到老顧客回饋實在太喜歡她的鳳梨。受到鼓舞後,她決心要好好種鳳梨,「農人的天職,就是要去照顧好自己的食物啊!它們才會把我照顧好。然後我透過給別人食物,又可獲得別人的其他服務啊!所以我一定要做一個非常誠實的農人。」

銷售—大地禮物,全力以赴

農夫種植出的有機友善食材,必須要被好好介紹給消費者才行!

在花蓮,除了認真種植的農夫外,還有一群努力用多元方式銷售農產、希望帶大家更認識土地的人。

茶與咖啡合作的傳承創新、經營小農們的交流場域、將農夫生活宅配、合作走出食農教育之旅、以農業帶動社區發展、以食農作策展設計的慶典活動、從稻田裡長出的友善循環經濟共享模式,各種多元的方式,都是經過一次次嘗試、修正的碩果。

本篇詳細介紹前述七個實用的銷售行動,另搭配清楚易懂的插畫步驟圖解,一目瞭然縝密的行動設計!

 〈友善循環經濟共享模式・大米缸計畫〉

大米缸計畫希望透過品牌企劃、社企的概念來協助農友銷售農產,是台灣第一個友善循環經濟共享模式,串聯起生產的友善農夫、受助的社福單位、支持的企業。秉持兩個核心精神:透明公開、長期穩定。讓在這個土地上的人,能相互支持與陪伴。

料理——好好的吃,也是保護土地

既不種田也不賣食物的人,可以做什麼來照顧這個地球呢?吃,不僅是日常必須,也是好好生活的品味與態度。

本篇致力於「從吃開始」的食農教育、社區共食、農夫料理、好食餐廳與當令市場。吃可以改變的事情很多!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,自然而然把「地氣」接進孩子的日常;透過「一頓飯」讓社區居民互動逐漸活絡,建立共享互助的美好生活。

料理除了自煮還可以安心的採購,從逛市場買食材開始,邀請在地帶路人帶讀者挖掘花蓮市周邊7大市場的美味。採訪專賣「有態度的料理」店家,分享理念與煮食秘訣。

〈當令市場・滋味豐富的食材探索樂園〉

菜市場,可說是每個地方發展的最初,吃食或娛樂從此開始,能得知在地人們生活所需基本面貌。

連鎖超市量多又便利,仍有人樂於走進菜市場,因為它有魅力:當令生鮮食材﹑熟食多樣,老闆還會分享食譜;定期有流動攤販帶來新奇物品,堪稱是「另類遊樂園」⋯⋯菜市場各有特色,相同的是人情味。走出菜市場那一刻,便覺身心都圓滿。

編輯愛說話

走過了2018年《你好嗎?療癒歷程我們走在同路上》的沈澱之路,思考新的主題時,笑長說:「想要做每一次採訪都會笑著說:『好好吃喔!』的議題。」於是 2019-2020年間編輯台可以說是從花蓮北吃到花蓮南,偶爾也會參與一些些農務工作喔!

見識到與土地一起工作的花蓮農夫的熱情與生命力,聽著農夫說農田裡的事、農法,也才發現,天地循環之間,他們關注的不只是土地上的作物,還包含環境裡大大小小生命的衡平,心裡對於這些面對歲時、環境變化帶著無比韌性的農夫,敬佩與感謝油然而生。